专栏|高凤勇:新三板不应仅对企业分层,也应对投资人分层发布时间:2018-11-13 11:27:18

细化新三板分层是大家目前讨论热度最高的话题,目前新三板的焦点集中在所谓的精选层


大家所讨论的“精选层”意图主要是:挂牌企业中向上再分层,把市值大、业绩好的企业划到精选层


关于三板分层的改革大方向,我本人一直是非常赞同,具体分层方式,我还想从参与者动机的角度再整理一下我的观点,抛砖引玉。


一个市场的主角自然就是挂牌的企业(卖方)和投资的投资者(买方)。更多地满足他们的诉求,参与者就会多起来,市场也就热闹,大家就有更多地成交机会。所以,市场的建设主导者、规则制定者可以多在这个方面做些思考。


从企业的角度,核心的诉求是融到资,但是融资的需求还是可以再拆分一下的:


1、最高需求,高估值地拿到钱;


2、退而求其次,低估值水平上拿到钱;


3、再退,有便利的展示条件,使自己获得更多潜在融资机会。


这三个结果价值(收益)不同,从而企业愿意付出的成本也不同,对最高需求来讲,企业愿意付出更高的合规、披露、运维等成本,对最低需求来讲,如果成本合适,企业也大多是愿意参与露个面的,中国有句老话叫“有枣没枣搂上三竿子”,不是没有道理。


从投资者的角度,核心的诉求是赚钱,拆分下来是金融产品的三性:安全、收益、流动性


安全性我今天在资本市场的理解是不能造假,不能欺骗,而非绝对的盈亏。


收益和流动性有比较典型的互换关系,高流动性的资产预期收益可以低一些,通俗的话可以表达成高来高走,反之,低流动性的东西就得有高的预期收益率,转换成被投企业的角度就是融资的估值要足够低,便宜了自然容易出手。


所以作为一个市场来说,吸引企业的手段是要成本和收益匹配,吸引投资者的手段是在信息披露基本真实的条件下,要么突出便宜,要么突出高流动性,大家想想被高端人士口诛笔伐的拼多多就容易理解了,这也是目前三板遭遇困局的根源与深层问题,之前各界人士都大量讨论过。


如此,我的建议是:


1、股转中心要主导真实披露(少披露不是假披露,该披露的都要真披露),实现信批差异化安排,并严厉打击造假。假货盛行,就没了价值判断标准,打击造假对买卖双方都适用,这对于充分保护投资者,调动市场参与各方的积极性有极大作用。


2、对企业和投资者都分层,分别适配。


挂牌企业应分成三个层次


为了更简单表达观点,我们姑且暂称:高层、中层、低层(一点不怀疑大家能取出好的名字)。


高层是个高流动性、业绩和市值高壁垒、监管和披露标准最高的层次,挂牌家数会很少,但是突出三板的领袖作用,给业绩和市值完全满足甚至超过A股标准但是相对IPO审核有瑕疵却完全不影响投资价值的企业打造(笔者从业数年,这种企业太多了)。


而低层用很低的监管和披露标准,满足各类小微企业、创新企业展示的需求,这个需求对广大的投资机构和广大的企业都是普遍的,在大海捞针的过程中,有了目录,有了联系方式,有了指针,能极大地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效率。非常适合各类风险投资机构搜寻标的。


中层在这两个方面都是折中的,各取所需。


投资者也分三层:


同样为了表达观点,我们姑且称为一、二、三类。


第一类投资者是最高门槛,维持500万不变,可以投资所有层级的企业。


第二类投资者是次高门槛,但是只能投资最高层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运作相对规范,披露充分,适合大家分析决策。


第三类投资者不应限制其资金门槛,而是限制他在三板的投资总量,比如5万,比如1万,在这个限额内他可以自由投资他喜欢的企业,此举的目的除了活跃市场外,还可以在控制投资者本金损失总额的前提下,让更多理解新经济但是经济实力没那么强的年轻人参与建设新经济市场。


扶植出更多的创新,又不会引发大的社会问题,我认为这也是回应万众创新的途径,虽说不需人人创业,但是有途径人人参与创业。


第三类投资者的管理听起来似乎麻烦,但是在信息和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技术上完全可以做到了。


最后,回到估值的问题说一句,挂牌三板的企业在经历2015年前后的浪潮后,对三板的期待、对自己企业的估值似乎飘飘然的不少,但是长周期讲,合理预测三板的估值是要便宜一些的,三板是对投资者准入的限制、对企业披露标准的降低的必然结果,便宜多少既随行就市,也取决于企业对融资的渴望和急迫程度,没有不能成的买卖,只有不能成交的价格。但是非要对标A股设定自己的融资估值就是不客观不理智了,遑论今天的A股很多比三板还要便宜。





声明

原文来自“三板文学君”

我们倡导原创,保护原创,绝不侵权。我们十分喜爱作者的文章,如果作者有任何疑问可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