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戏!新华社为新三板打call:改革已箭在弦上发布时间:2017-12-26 17:01:23

年关将至,做市指数仍处于低谷,大家都在祈盼新三板的利好政策尽快出台。而近期,监管层面的接连发声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今天,新华社也正式撰文《新三板的改革已经箭在弦上》,为新三板发声。此前监管层提到的新三板的多项改革已获监管层统一认识,也再次被证实。

以下为新华社全文:

曾经十分活跃、被寄予厚望的新三板市场近期却面临种种诟病,改革呼声渐高。近日,记者了解到,市场高度关注的新三板相关改革已经箭在弦上。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三板的低准入门槛、低挂牌成本以及创新市场化制度设计,正使众多小微企业实现借力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然而,近段时间以来,由于面临流动性不足、估值功能缺失等问题,新三板服务小微企业的功能日益趋弱,新三板亟待改革的呼声也愈演愈烈。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监管层对新三板市场的不断摸索,发展问题如何解决的思路正日益清晰明确。可以预期,监管部门将多措并举提高新三板流动性,提振市场信心。

自新三板建设运行以来,挂牌企业数量实现爆发式增长,从2014年12月31日的1572家,达到2017年11月27日的11640家。在这些挂牌企业中,有的通过新三板定增募集资金实现企业快速发展,有的则是借助新三板实现转板。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曾表示,新三板发挥着“苗圃”和“土壤”的功能,让一批创新能力强、诚实守信、市场前景好的企业,能够转板的就转板,不愿意转板的就在新三板里面绽放。

一段时间以来,正是这一功能定位,使得一批优质企业通过转板或被并购等渠道,实现壮大。新三板市场也受到更多小微企业的青睐。但随着新三板市场不断发展,挂牌企业突破万家,该市场制度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也开始显露,新三板发挥了“苗圃”功能,“土壤”功能却被弱化。

具体来看,交易机制缺失,致使市场低迷;分层标准不合理,未能严格精选出优质企业;契约型私募基金、资产管理计划、信托计划等“三类股东”问题,阻碍新三板挂牌企业申报IPO。业内认为,诸如此类问题,正影响着市场的健康发展和茁壮成长。

开展集中调研,反复推敲改革举措;倾听市场声音,凝聚各方力量。记者了解到,当前,关于新三板的多项改革已得到监管层的统一认识。

“新三板的挂牌企业数量已经领先于全球各大交易所,这些企业的融资需求非常旺盛,但是这几年,新三板市场的融资总量并未得到相应提高。”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说。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说,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发行制度改革以及相关政策落实等问题,应是未来改革政策考虑的重点。




声明

原文来自“新华社”

我们倡导原创,保护原创,绝不侵权。我们十分喜爱作者的文章,如果作者有任何疑问可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