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丨越开放,越独立发布时间:2018-05-15 17:04:26

刷屏的中国领导人博鳌亚洲论坛开幕演讲,不同的人会解读出不同的意味。

演讲中提到的“开放”这个词,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所以深刻,是因为联想到了历史。如果在16、17世纪,你跟落后国家谈开放,恐怕就是殖民、剥削的同义词;同样,在清末的中国,“开放”这个词让国人也始终觉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可是到了1978年,“开放”这个词却变成了中国振兴的希望。

怎么回事?为什么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待“开放”的态度,差距如此之大?我想,问题不是出在“开放”身上,而是跟人有关,跟不同的立场有关。中国在从弱到强的转变过程中,也经历着“开放”的洗礼,其实扒拉扒拉心里的小算盘大家都清楚,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开放”所得到的,总是多于失去的。

这条实践当中得出的真知,不论大到国家,还是小到组织,或再小到个人,都是适用的。回到笔者所熟悉的资本市场,“开放”一直就是主旋律。回看A股,沪港通、深港通只是“开放”的小试牛刀,张开怀抱欢迎独角兽回归才是要大展拳脚;再看香港,一直很“傲娇”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开始反思,开始敞开大门欢迎同股不同权的公司。那么,处在冰点的新三板,要怎么开放才能自救呢?

作为投资者高门槛的交易场所,在流动性方面,新三板与沪、深、港三个交易所没法比,劣势显而易见。从这个劣势出发,自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吸引优质企业方面,目前的新三板毫无竞争力。然而众所周知的是,无论是交易所还是交易场所,是否留得住优质企业,是检验其存在价值的重要标准。因此,新三板在三强交易所的环伺下,张开怀抱欢迎好企业基本是不可能的。这条开放路径目前行不通。

没办法,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因为稀缺的不是交易所,而是优质企业。那么,既然正面比拼不行,可不可以采用迂回战术呢?还是有可能的。合作,也是开放的一个很好的姿态。合作方式之一就是建立“转板机制”。可遗憾的是,新三板与A股在发行机制上存在很大差异,诸多法律法规也不完善,“转板”这个办法目前也是被搁置的。

此外,合作还有一个方式就是“新三板+H股”。符合条件的新三板企业,既能保留内地资本市场的挂牌身份,同时还能获得港交所的流动性,获得境外资金的认可,从挂牌企业的角度讲,是个一举两得的事情。从新三板的角度看,如果“新三板+H股”得以推行,这无疑是新三板对外开放的重要一步,提高市场交易的活跃度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引入了境外市场的经验,无疑会倒逼新三板的各项改革,最终提升新三板市场的整体品质。

此外,从投资人的角度看,新三板投资者以机构投资人和高净值自然人为主,本身风险承受能力就强,对港股也不陌生,其接受“新三板+H股”模式也较为容易。当然,困难也是有的,比如,H股的全流通问题,两个市场的巨大差异,真正满足两地挂牌条件的企业数量可能并不多,等等。

不管怎样,办法总比困难多。很多热爱新三板的人士都拥护新三板的独立市场地位,认为如果跟A股或港股有了互联互通机制,似乎就影响了新三板的独立性。其实不然,辩证地来看,无论是苗圃,还是土壤,或是“新三板+H股”,新三板的功能只会更强大,更多样化,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功能。

一句话,“越开放,越独立”。2018是个好年份,改革开放四十年了,新三板全国扩容也快六年了,希望今年的新三板能带给市场新期许。(新三板文学社)





声明

原文来自“中国金融信息网”

我们倡导原创,保护原创,绝不侵权。我们十分喜爱作者的文章,如果作者有任何疑问可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