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资基金高管的迷思:汇丰在陨落?港股在消失?香港在沉沦?发布时间:2016-04-11 13:25:17

一、

夜幕初临,海岸线悠长的维多利亚港华灯初上,海中央是绿白两色的天星小轮缓缓往返于两岸。站在维港,璀璨耀眼的港岛在波光倒影中令人目不暇接。两年后,我再次踏上了这片土地,欣赏着世界第三港的动人夜色。

blob.png

“东方之珠”的灯火依然如印象中的那般璀璨,那般惊艳,只是我自己知道,这并不是当下真实的香港。

因为我此行,是代表美国总部来裁撤人员,砍削业务的。

五年前,公司业务扩张,我有幸参与到香港分部的筹备中,其中第一批员工就是经我的手招聘进来的,彼时这批前来应聘的青年才俊兴奋的表情与洋溢的热情令我记忆犹新。但五年后,当我再次来到港岛,却是宣布裁员的,其中研究与固定收益两个部门基本是全员裁汰,资管也大幅压缩——在总部看来,在可预见的时间里,在香港继续对相关领域和业务做投入,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看着离去员工显得颇为迷茫的眼神与萧索的背影,我也五味杂陈:这是他们的悲哀?我们公司的悲哀?亦或是一度贵为亚太金融中心香港的悲哀?

事实上,我们不是始作俑者,我们只是在跟随。缩减甚至撤销香港业务的远不止我们一家,渣打、汇丰、麦格理等这些大块头也不例外。渣打结束的全球投行业务中,有一半来自香港,汇丰香港直接对其环球银行与资本市场部开刀,麦格理、摩根大通、美银美林等也在削减其香港的投行业务。

在撤离这件事上,也许大家都错了,谁知道呢?但对于我这个在港大混过几年日子的华裔“香蕉人”,裁撤亚太、香港业务,确实令我颇感唏嘘和失落。若干年后,也许我们会再回来,但至少当下,我很难为这块土地高兴。


二、

汇丰是香港恒指第一权重指标股,也是我们香港基金的第一重仓股。但很明显,今日汇丰,已非昨日汇丰,它的股价,已接近20年新低。

blob.png

汇丰控股在3月22日公布2015年年报,业绩大幅下滑,2015年全年税前利润仅为188亿美元,远低于市场预期的218亿美元。第四季度甚至出现净亏损13.3亿美元。屋漏偏逢连夜雨,自上周末始,汇丰再次陷入中美洲洗钱、避税丑闻,牵涉到2300家壳公司。

这家恒指第一成分股的陨落,有行业周期因素,但是否也映射着香港这个远东国际金融中心的无奈与没落?

之所以说汇丰股价创新低,意味着香港梦的陨落,是因为汇丰与香港、香港人紧紧捆绑的历史渊源。

大家都知道,汇丰的总部在伦敦,但是在1992年以前,汇丰的总部其实一直都是在香港的。香港开埠的147年历史上,汇丰一直是香港最大的公司,也是港币的第一个而且一直是最主要的发行者,一直扮演着准中央银行的角色。

从香港政府到最大的香港公司,到绝大多数的香港市民,很多都既是汇丰的客户,又是股东。因此,港人一直视其为“香港人的银行”,对汇控的感情十分深厚。即使汇丰1992迁址伦敦,“汇控”的英文原名仍保留了“香港上海银行公司”( Hong 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orperation)。即使在今天,香港仍然是汇控集团中单一最大盈利地区及最多股东地区,占全球投资者人数大约30%。

脱胎于、植根于香港的汇控,曾经是香港最大的公司,世界上最大的银行(如今屈居第四),也是无数港人的国际梦——我当年也是因为想入汇控不得其门,才远走美国的。

深厚的感情和信任,让港人将汇控的股票作为长期或终生投资的股票,更有甚者将汇控的股票当做传家宝,父传子,子传孙。很多港人不仅将汇控当成“价值股”,更是视其为“终身股”和“退休股”,买入不动,每年拿分红。

所以,汇控不止是一只普通的股票,更是承载了许多港人尤其是老一辈港人的青春、情感与梦想。这样一只票的新低和陨落,无异于在港人的伤口上撒盐,戳破了一代人的香港梦、国际梦。

汇控新低的同时,腾讯却离历史新高咫尺之遥。同在港股市场的两只票,一只是恒指第一权重股,一只是恒指第二权重股,一只代表香港经济,另一只代表内地,截然相反的走势,在暗示着什么?

三、

汇控或许只是一个单一事件,并不能说明太多,但“纽伦港”变身“纽伦坡”似乎再次印证了我对香港的担忧。

最新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显示,新加坡取代香港,晋升全球金融市场三甲(排序为纽约、伦敦、新加坡)。对于长期跨市场做全球投资布局的我,这事带给我的迷思,甚至大于汇丰这个符号的陨落——我们在新加坡也有投资,我很了解新加坡市场的市值、流动性、估值水平等指标,很多新加坡上市的公司也是因为不堪那里的低估值与枯竭的流动性,而辗转退市(有意思的是,新加坡退市回香港的公司,比如中国动物保健、比如桑德国际,最后多半出事)。

在我看来,那里一直都是一个不需要投入太多注意力的地方。

blob.png

但现在的综合统计数据显示,新加坡确实在排位上超越了香港。

也许会有人说,指标不客观,第3或第4位的分别也不大,香港在税制、金融自由度及人才资源上丝毫不输于新加坡,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我佩服这种自信,但我更认为跌出全球金融市场三甲的香港必须反思,未雨绸缪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故步自封。

香港早就没有制造业了,如果引为核心竞争力的金融业也衰落,香港拿什么自立?

靠制度与法规?

那是扯淡,希腊的制度与法规比它悠久的神话故事还完美。这个国家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未来!


四、

因为全球投资的原因,我一直都关注跨市场的套利案例与机会,比如我们前期投注很大的中概股私有化对象陌陌,微博。但近期吸引我注意的案例,是一家香港市场上私有化的案例。

3月30日晚,万达商业地产宣告从港股市场上私有化——很显然,它是要回A股。

上市仅一年零三个月就要退市,细思极恐。

万达商业地产是国内最优秀、成长性最强的商业地产商,在过去数年内保持着30%的增长。前瞻性强的万达,去年甚至不惜裁员3-5万名员工、牺牲短期销售收入为代价,只为实现从重资产卖方到轻资产租赁的转型。这样一家优秀的企业在港股市场上居然只有6倍市盈率的估值,要知道同样类型的公司在海外估值通常在10-15倍之间,在大陆估值当然更是高不可攀。

一个五年来平均成长率在30%以上的优质企业,在港股市场估值竟然只有6倍左右。万达退市,也许只是一个开始,严重低估值、交易量萎靡的港股市场如果一直没有改变,大陆企业的退市就将成为一种常态。很长时间以来,港股市场就被视作全球价值洼地,但洼地如果始终都无法填平,那可能就不是洼地了,而是价值陷阱和黑洞。

blob.png

事实上,我们也深受其苦,香港公司的基金投资始终就是这样一个状态:每年都赚不了什么,长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种状态持续了多年后,今年我们断然决定大幅缩减香港资管的人员配置与规模。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港股市场5年内会实质性消失》,标题或许有些哗众取宠,但结论却未必怂人听闻——如果香港继续如此自甘沉沦的话。


五、

真实的香港现在的经济状况如何?香港大学预测香港今年经济增长会放缓至1.5%,远低于去年的2.4%,且失业率或会升至3.5%左右。

香港的制造业严重空心化,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金融业、旅游业与零售业。其中,旅游与零售息息相关,主要依赖于大陆游客。但是受大陆内地经济下滑、去年香港占中事件的影响,访港旅客的数量已经一路下滑。过去一年中,访港旅客数目由2014年第四季的12.1% 降至去年第四季的负4.3%。自然,同期零售销售量增长走势也由3.1%跌至负3.9%。以太古集团这家香港的代表性企业为例,太古广场去年的销售额下降了逾12%。

金融业在过去几年主要受益于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的货币宽松政策和内地经济的繁荣。随着美联储加息政策的渐进式落地,人民币贬值预期、内地经济减速等会促使资金慢慢流出这个金融中心,这将会对香港的金融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当然,美联储加息不仅仅是将资金带走,更伴随着许多负效应,比如汇率。在年初的那场汇率贬值大战中,香港依靠自身强大的外汇储备将贬值风险扛了过去。然而,随着美联储加息的进一步落地,给香港联系汇率制带来的风险将会十分致命。即使汇率能够稳住,为维持联系汇率而收紧的货币政策又肯定会提高香港的贷款成本,而这将会给香港的经济造成进一步的打击,并加重楼市下跌的风险。要知道,香港在近几月楼价已经下挫近13%,现在市场一致预期是今年香港楼市可能会下跌三成。

这一切都与3月17日李嘉诚的一次发言不谋而合。他称:“香港经济是自1996年至今,20年来最差。如果香港没有国家支持,要自生自灭的话,相信恒生指数还会下跌一半。”


六、

周期性的经济衰退终究会有反转的一天,但是一个地区传统核心优势的逝去则是不可修复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下的香港,象一个麻木的老者,眼见不远处即将没顶的潮头,自上而下,均无动于衷,而只是沉迷于对自己辉煌过去的回忆。

没有人能靠回忆生活,除非你不要未来了。

天助自助者。

香港,期待我们还能再聚首。




声明

原文来自“港股那点事”

原文作者为 Thomas Lee

我们倡导原创,保护原创,绝不侵权。我们十分喜爱作者的文章,如果作者有任何疑问可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