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纪龙:抓住新三板趴着的时机,坚持到天亮发布时间:2017-03-15 15:21:50

趴着的新三板给了你建仓的时间,长远来看新三板铁定能行,就看你能不能坚持到天亮的那天。——  纪龙



2015年1月到4月,新三板市场行情持续火爆,彼时,大多数做市商纷纷抓住良机广撒网;2016年新三板市场进入了低谷,众多做市商开始调仓,有的陆续退出,有的选择重仓。


最近,《做市商零距离》拜访了中信建投做市业务负责人纪龙。熟悉中信建投做市风格的人都知道,纪龙带领的做市团队一直坚持精品做市的策略,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积极参与、谨慎投资”。

 

同时他表示,趴着的新三板给了你建仓的时机,长远来看新三板铁定能行,就看你能不能坚持到天亮的那一天。

 

以下为纪龙口述。




blob.png

“积极参与、谨慎投资”可以说是我们的做市风格。一开始我们就没走普遍布局的那条路,做市过程中也有尝试,但大多时候还是把资金配置到自己熟悉的行业。

 

我们整体做市资金大概7个亿,投到TMT行业的资金占比将近三分之一。信息化系统、系统安防及电子商务等相关公司都是我们一直在做的。

 

因为我们觉得目前这个阶段,TMT行业里的中小企业比较容易翻盘,不用太多成本就可以跑赢比它大很多的公司。

 

我们在制造业、医疗业中的投入也比较多,其他十多个行业,也投入了一些。

 

有些制造业公司确实不错,但做投资决策会比较难,因为它的竞争对手比较多,独特性可能也没有那么强。最明显的就是新材料公司,第一它有技术,第二它的前期投入特别多,固定资产也比较多。需要很多投入,但后期只要有替代技术出现,就有可能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空间和盈利水平,所以投起来会比较难。但是我们还是想投资这类公司,所以最后还是看性价比。

 

我们之前接触比较多的还有高压电输送、自动控制这些传统制造业企业,有些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国家政策方向比较近。国家政策支持的方向上容易出现一些好公司。

 

医疗也是不错的投资领域,但门槛比较高,专业性要求高,我们不太擅长。我们在医疗器械领域投入占比相对大一些,原药领域也有投资,但是占比比较少,因为风险太大。

 

开展做市业务以来,我们的策略基本没有变化,只是拿票方式有变动。如果认为公司质地好、性价比高,就会想办法拿票,股价高的时候就选择增发,股价低的时候就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

 

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有苦恼。现在有些公司在观望,做市意愿不高,可说是漂亮闺女不愁嫁,但就是不嫁。我们也会遇到有的股票拿不到票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就会一直观察,尝试沟通。

 

我们做市股票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来自场外增发,从二级市场买入的并不多,除非机会真的不错,价格也合适,才会出手去买,我们还是看重性价比。

 

2016年七八月份之后,我们进的项目大多是从二级市场拿票,这部分资金也不多,因为一支好股票想买上量也不容易,就是先拿张入场券。其实还是看性价比,真的发现好机会还是会再多拿一些。

 

比如之前我们准备做的一家演出公司,公司业务还行,但我们判断它属于阶梯式的增长。当时市场很火,而且大家愿意给较高估值,我们衡量了很长时间,觉得它的价格配不上它的业绩,然后就决定不做了。

 

一开始愿意做市的企业眼光都比较长远,这些企业的特点就是愿意学习、愿意尝试,所以很多时候看得比较远。做市商跟企业沟通也容易,很多业务就可以做长远规划。这时候做市商拿票的性价比就会比较高,到后期价格就没有这么理想了。这就是我说的性价比。

 

在做市的过程中,我们对公司、对行业估值的接受程度也在提高。之前接受的估值可能是10倍PE以下,随着市场的发展,好的传统企业估值提高到10倍、15倍以下。我们也投过一些亏损的企业和规模小的企业,觉得它还有成长空间。当然投这类公司时,你得配初期、成长期或配爆发期的票,平均分配才能控制风险。

 

我们选票的原则是看行业,看估值,一直没怎么变过,没追过那种三四十倍PE的公司。

 


blob.png

经历过2014年到2015年,大家对新三板市场的看法,从火热,到怀疑,到冷却。这其实跟主板一样,经历过2007、2008年市场的大起大落,心理变化是一模一样的。

 

在市场冷清的时候,做市商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做市家数就能看出来,2016年大家都在收缩。

 

这种收缩,我们感觉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我觉得整个市场会出现分化,挂牌公司在分化,做市商也会走出不同的道路。

 

我们觉得现在可能是一个建仓的过程。比如给你一个100亿的资金盘子,你肯定先是普配,每个都投一点,一段时间之后,才知道哪个应该重仓,哪个应该清掉。从整个市场来看,可能2015年仓都建的差不多了,2016年开始调仓,现在正好处在这个阶段。这个时候大家就有侧重了,形成一个陆陆续续退出、开始加重仓的一个建仓过程。从数据上看感觉大家在做类似的操作,按逻辑也应该是这么做。

 

市场冷淡,不仅做市商在做变化,挂牌企业的内心其实也有忧虑,他们的观望氛围比较浓,主要根源就是政策的不确定性。他们会担心,政策的不确定性会不会影响融资,市场流动性不强会不会影响股价,还有很多人有IPO情节。

 

今年企业这种观望的氛围会比较浓,很多企业其实都在做比较,到底是IPO好,还是留在新三板好,我们投资项目其实也有一个观望的过程。

 

因为吃新三板这碗饭,我们绝对希望新三板能好起来,而且能尽快好起来。但是也要有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想当年创业板也趴了好长一段时间,这时候就看你能不能坚持,同时也给了你建仓的时间。

 

但建仓前提就是,第一市场持续停留在底部;第二市场别过热;第三,优质公司别走。现在的问题就是好公司有出走的倾向,所以,怎么把他们留住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016年还有很明显的一个感觉就是市场出现分化的趋势,看数据其实挺明显的。16%的做市企业贡献了50%的交易量,7%到8%的创新层贡献了56%的交易量。

 

就现在来说,大家喜欢的还是有IPO潜力的公司,这其实对应的是企业的生命周期。市场火热的时候投资人可能不会看太远,市场不行的时候,就开始看收入,再不行的时候就看利润。

 

像现在这个阶段,它属于市场趴着的阶段。第一要看利润,第二要看后期的退出,也就是看企业是不是符合IPO排队资格。

 

针对市场的一系列变化,我们也在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团队内部其实做的工作和以前差不多,但我们的节奏会稍有调整。在管理上会要求大家更细一点;在研究上可能要研究得更深;在拿票方面,要基于行业基本面的考虑。其实现在股票已经拿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就要决定到底把资金集中在什么股票身上。

 

但我们的调整也不是很大,这与我们的做市策略相关,因为我们不是广撒网之后再收缩的过程,而是在动态调整中逐渐扩大的过程。


blob.png

2014年3月份,公司组织各个部门召开了一次动员会,说新三板这个事儿一定得干成,当时组织上决定让我们来做新三板这块业务,我们就上了。

 

之前我主要做A股二级市场,刚转到新三板的时候,花费了不少时间进行转换。

 

因为新三板基本都是中小微企业,主板都是发展规模很大的公司,在行业里也是数一数二的,突然转到新三板,接触的都是初创型的企业,这是很不一样的。另外,主板与新三板的调研也不同,主板的企业已经被教育的差不多了,而在新三板上,还要经历一个教育整个市场的过程。与企业主见面之后,一切都得从头开始说起。

 

但新三板的工作让我感觉更开心、更有意思。

 

因为在三板能遇到很多有意思的情况,有时候可能当时沮丧,但是事后回想也挺有意思的。我们做市的项目2/3我都去调研过,通过新三板接触到更加真实丰富的世界,感受中国经济的脉搏,我跟其他做市商沟通,他们也会有这种感觉。你会发现,原来真实的中国经济,是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的。

 

这份工作想开了其实挺有乐趣的,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事,在项目里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项目,很多项目是特别出彩的。

 

其实每个人都是行业里面的专家,你坐下他特别愿意和你交流,也愿意听你的意见,挺长见识的,有时候你去主板,想约个董秘他都不愿意和你说话。

 

但有一个特点,去主板就算是不热情他也会请你吃顿饭,但是大部分新三板公司不会请你吃饭,一般就是工作室吃一个盒饭,但是交流起来人家确实很真诚,他会把自己的痛苦、缺陷、困难全都告诉你。

 

所以很多研究员愿意研究新三板,他在这个市场上研究的东西,非常真实。

 

有的时候,我会觉得真给企业做了点事,真的帮了这家企业。

 

遇到过很多好公司,我特别喜欢公司的团队,公司的创业精神也很值得敬佩。但是最后没法投它,因为对我们来说不安全。我们严格的合规风控流程决定了投资决策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这种时候就挺难受的。

 

我记得有一对艰苦创业的父子,在加拿大买了一套设备,想运回国但被日本人举报了,然后在国外呆了半年,历经周转终于把设备运回国,当时在国内,那套设备还挺超前的。我觉得有些企业家真是有爱国精神的,你也很有帮助他们的冲动。

 

我接触到的不少新三板企业的管理层都有卖房的经历。有个干发动机材料的企业,艰苦的时候被逼到绝境,卖了房子;还有老专家为公司发展把自己房子卖了入股,他们都敢投了,至少这是个加分项。这样的企业家见的越多,就对新三板越有信心。

 

我觉得做新三板就是要坚持,我觉得三板绝对能好,也许是因为干了一段时间对新三板有感情了。目前大家都还在努力,长远来看铁定能行,就看你能不能坚持到天亮的那天。

 

最终可能只有少数几家券商能够把新三板业务坚持到最后,而中信建投肯定是其中之一。乐观地看,我们觉得今年会比去年有起色,但也做好了继续低迷的准备。



(以上仅是个人意见,不代表机构观点)





声明

原文来自“读懂君 读懂新三板”

原文作者为武亚玲

我们倡导原创,保护原创,绝不侵权。我们十分喜爱作者的文章,如果作者有任何疑问可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