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新三板。 “中国特色竞价交易”。真的来了……发布时间:2017-12-26 16:57:01
盼了这么久,新三板年内或迎来重大政策利好:推出竞价交易!
此举或彻底改变新三板市场目前的流动性困境。
周三(11月22日),股转系统监事长邓映翎在广州举行的新三板发展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不忘初心,坚守坚定信心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新三板》。
邓映翎在演讲中激动喊话:
明确告诉大家,分层方式,交易机制,三类股东已经得到管理层的统一认识。当然我现在不能告诉大家内容是什么。我说春天来了。这是真的春天,这是新三板改革的新的春天,新的时代,大家等着,我们很快就官方正式的出台。
那么,这个方案到底是什么?
邓映翎的此番喊话,是否表示新三板的“竞价交易”即将推出?
先来给邓映翎的讲话划重点……
第一、要预测新三板的“竞价交易”,首先要明白新三板的定位,其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差异在哪里,才能根据A股的竞价交易推测新三板的制度。
邓映翎在讲话中说:
“国务院给新三板的定位非常清楚,为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服务,这就是我们的方向。现在,市场上有两种倾向,说定位不清晰,要么做成美国的纳斯达克,要么做成台湾新柜市场,变成上市的预备板。但这都仅仅是国外经验。
所以我们要寻求的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现在, 我们目前要发展是与上交所、深交所的差异服务,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新市场,要开放的改革的看待新三板。”
”
投行老范认为,邓映翎的讲话非常清晰了,新三板不是A股的补充或者“备胎”,而是一个独立的交易市场,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北交所”,这是总体定位。
重点是,新三板与上交所和深交所是差异化服务,所以即便有竞价交易制度,也不会与A股的竞价交易制度一样,很可能是被“阉割”了 的竞价交易,雅称
“中国特色竞价交易”。
第二、邓映翎在讲话中透露,这两年,面对新三板流动性枯竭问题,股转也很着急,工作人员天天加班,可是证监会对方案不满意,就是不批。
又透露,现在搞出来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方案,终于得到了证监会的认可。
原因是,这个方案将交易机制、分层和三类股东放在一起通盘考虑,具有中国特色!
因此,投行老范重点从交易机制、分层和三类股东三个方面解读邓映翎讲话。
关于交易机制,邓映翎原话说:
“这个很重要。大量公司从做市交易转为协议交易,流动性肯定不会好。我提出,上交所深交所连续竞价交易流动性很好,我们能否采用不连续竞价交易,来改变一分钱、没有效率的交易、不公平的交易呢,和上交所、深交所差异化?这都是值得讨论的。”
投行老范解读:
新三板“竞价交易”推出,是一个必然的事情,只是时间问题。
投行老范为此多次作出预测,在今年的4月10日的微信公众号文章中,就曾经预测新三板“竞价交易”年内推出,并将采取“大宗盘后竞价模式”方式。
如果新三板做出一个“中国特色竞价交易”制度,到底是什么制度? 邓映翎所说“差异化”,又是什么差异化。 投行老范预测,由于新三板以机构为主,因此,不会照搬A股的竞价交易,很可能采取独创的“大宗盘后竞价交易模式”,很可能就是“中国特色竞价交易”方案。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国内现有的大宗交易模式。 交易规模:A股单笔交易数量不低于50万股,或者交易金额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B股单笔交易数量不低于5万股,或者交易金额不低于30万元港币; 交易方式:采取盘后交易模式。 大宗交易在正常交易日的15:00-15:30进行。 当日全天停牌的证券,不受理其大宗交易的申报。 交易价格:大宗交易的成交价格,由买卖双方在当日已成交的最高和最低成交价格之间确定。 该证券当日无成交的,以前收盘价为成交价。 撮合机制:原有大宗交易是由买卖双方通过场外协商达成一致后,采用一次申报的形式完成的,由于买卖双方必须依靠自己找到对手方进行询价协商,交易渠道极不通畅。 为了降低投资者进行大宗交易的搜寻成本,提高大宗交易操作的便利性,新《大宗交易细则》中规定大宗交易参与者可以采用意向报价的方式寻找对手方进行议价协商,在协商达成一致后再通过成交申报进行交易。 投行老范预测,新三板或独创“中国特色”的“大宗盘后竞价交易模式”,交易规模或参考B股模式,单笔不低于5万股,交易方式也为盘后模式,在正常交易日的15:00-15:30进行,交易价格也是在当天的价格区间进行报价,报价方式预计是做市商参与的竞价交易模式,也就是大宗交易挂单,做市券商参与按照价格从高到低自动撮合。 此前,外界曾对创新层中推出“精选层”抱有极大期望,因为普遍预测,新三板如果要推“竞价交易”,也是“精选层”里面推出竞价交易,不过,邓映翎讲话对“精选层”予以了否认。 关于分层问题,邓映翎原话说: “一万家公司,大象一样。我们有很大,很小的公司。怎么样为大家更好的服务。分层是为了给不同大小的公司服务。今年我们进行了第二次分层,分层的效果如何呢?5月份有320家公司中被剔除。新进入的有765家,创新层总计有1372家。大部分公司在创新层呆了一年就淘汰了,太不稳定,这让投资者无从选择,因此这个是与流动性有很大的关系。 再看看三个标准。标准一规定,最近两年连续盈利,且平均净利润不少于2000万元。而深交所上市中对净利润的基本要求是1000万。我是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吗?我们有80%是中小微企业,因此这个标准要下调,这不是为中小微服务的标准。 标准二规定,最近两年营业收入连续增长,且复合增长率不低于50%,最近两年平均营业收入不低于4000万元。那么对于小股本的公司来说,今年赚2分钱,明年赚4分钱,后年赚8分钱,这怎么能稳定呢? 再加上基础层也没有做好,要想再分精选层怎么可能了,怎么可能!现在的分层没有做好,再分层就很难了。” 投行老范认为,邓映翎的讲话透露了几个意思。 一是现在的创新层制度本身不合理,创新层的标准要降低,让更多的企业能到创新层来。 二是在创新层没有做好的情况下,精选层基本上不可能推出。 因此,投行老范预测,竞价交易的路线不会变,首先要对现有创新层制度进行改革,降低门槛,稳定分层企业数量,然后择机推出精选层,最有可能的情形是,精选层和竞价交易制度同步推出,也就是说,到了精选层的企业,就自动进行竞价交易,当然,这个竞价交易还是“中国特色的有条件竞价交易”! 而妨碍“竞价交易”的另一个拦路虎是“三类股东”问题。 一直以来,证监会窗口指导意见中,就对“三类股东”有特别“照顾”,包括“资管计划,契约性基金,信托计划”,业内戏称“黑三类”。 对拟IPO的企业中存在着三类股东情况,基本上一刀切不能通过IPO审核。 既然不能通过IPO审核,那一旦在新三板精选层中推出“中国特色竞价交易”制度,这些“黑三类”股东很可能就会选择在新三板通过竞价交易退出,从而绕开A股IPO再推出的制度限制,让证监会的政策初衷得到不落实,同时对其他因为“黑三类”问题IPO被否或者高成本清退三类股东的企业不公平。 因此,投行老范认为,“三类股东”问题必须达成一个共识,才能在新三板推出“中国特色竞价交易”制度。 关于三类股东问题,邓映翎原话说: “国务院文件规定,新三板是机构投资者的市场,目前,新三板市场上有大约40多万机构投资者。其中大约有4000多家是我们所谓的三类股东。他们不是法人机构也不是个人(合格投资者)。而是以产品,项目为主体的契约型产品,是由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发行的。 虽然三类股东只有4000家,占机构投资者总数的8%。但是它们的特点是水平极高。它们就投了1000家公司。788家创新类,1117家基础层,这些企业的年平均利润达到1776万。三类股东数量虽少,但投的都是最好的公司。所以在企业IPO过程中就变成一个巨大的问题。 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发展机构投资市场。其他的机构投资者是不是就进不来了?是不是以后公募基金也不能进来了呢?因此,做什么事情要达到统一的认识。这是我强调的。” 投行老范认为,从邓映翎的讲话中可以推测,关于“三类股东”问题,股转的方案已经得到了证监会的认可,这个方案与目前一刀切的制度可能有很大的区别。 投行老范预测,区别可能有几个方面: 一是直接申报IPO时,“三类股东”不再绝对一刀切,如果只要能合理穿透,就可以申报并通过审查。 二是在新三板中的“三类股东”,如果一旦推出“中国特色竞价交易”,对其退出可能会严加限制,比如限售期延长、减持参照A股等等,用市场手段倒逼“三类股东”的自我清理。 无论如何,股转系统的“交易机制、分层和三类股东”综合方案已经得到了证监会的认可,年底或者最迟明年春节前,新三板将推出“中国特色竞价交易”,让我们拭目以待!
声明
原文来自“中国特色的 投行老范”
我们倡导原创,保护原创,绝不侵权。我们十分喜爱作者的文章,如果作者有任何疑问可与我们联系。